世界知名軌道都市軌道交通工程與城市一體化設計經驗借鑒
發布時間:2021-05-17
來源: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1 研究背景
軌道是城市重大交通基礎設施,作為百年工程,一旦建成后改造的難度極大。按照構建城市綠色交通出行體系的目標,城市軌道交通將作為綠色交通的骨干,是居民日常出行最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世界上的知名軌道都市,均十分注重軌道的精細設計,保障軌道交通出行的便捷性,減少軌道工程設施對城市空間和環境的不良影響,實現軌道與城市的協調發展。目前我市正處于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階段,目前第四期建設規劃項目已全面開工建設,第五期建設規劃即將啟動編制,至2020年底,軌道運營里程將超過500公里。但現階段我市軌道交通規劃設計以純工程的思路推進,軌道系統與城市的融合存在不足,對人的多元化需求和出行體驗考慮不足,如何進一步提升軌道交通規劃設計水平,在軌道交通規劃設計中實現軌道工程與城市的融合和協調,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和舒適的出行服務,是我市軌道交通規劃設計面臨的迫切問題。本文結合國內外知名軌道都市的先進經驗,提出相關發展建議。
2 軌道交通工程與城市一體化設計經驗借鑒
東京、新加坡、上海、深圳等國內外城市有關軌道交通工程與城市一體化設計的先進做法和成功經驗可歸納為站內外流線設計一體化、附屬設施與城市空間融合化、站內外空間環境品質化以及管理保障機制完善化四個方面的內容。
2.1 站內外流線設計一體化:由滿足工程規范要求轉變為以人的便捷出行為導向的站內外空間布局設計
(1)以實現站城一體、互聯互通為目標統籌站內功能布局
東京、上海:通過下壓站廳層的設備管理用房、開發利用地鐵配線區上方閑置空間,使站廳兩側端頭閉塞的非付費區空間轉變為與周邊城市空間互聯互通的開放式空間。東京在許多立體換乘樞紐內通過將設備區、管理用房等下壓至站臺層從而釋放站廳兩端連通空間,同時結合周邊的連通需求優化自動扶梯、進出站閘機、出入口的位置以及付費、非付費區布局,形成能夠與周邊城市功能互聯互通的站內連通空間[1]。上海利用部分站點配線區間上方空間創造與周邊用地連通條件的同時引入商業開發、市政停車等功能,同時結合配線區間上方的空間形態通過線形、回形和枝形等空間動線組織,提高空間內部的交通組織性和對外連通性[2][3]。
(2)從乘客軌道交通出行流線各環節入手,形成高效便捷的站內活動空間
上海、深圳:結合軌道客流活動動線,以仿真模擬作為輔助手段,優化站臺站廳換乘緩沖節點設計、切角化設置站廳換乘公共區,以預留充足的客流通行集散空間;進出站閘機與出入口、TOD連通接口匹配設置,提升客流進出轉換效率,使模板化的站內空間設計轉變為貫穿出行全過程的立體高效的流線設計。上海通過優化換乘空間形式、連通通道布局、加大換乘節點與站廳站臺樓扶梯距離等技術手段,對站內空間流線組織進行動態優化,保障客流在站內換乘的高效和出站前往目的地的精準便捷[4]。深圳則通過合理設置站內公共通道的寬度來組織站內通行秩序,同時以仿真模擬為輔助,合理設置樓扶梯與站臺端門距離、優化進出站閘機、樓扶梯配置以及切角化設置公共交接區等方式,提升進出站流線的運行效率[5][6]。
2.2 軌道設施與城市空間融合化:通過地面設施的整合與景觀化設計使軌道風貌與城市相融合
(1)通過結建、自我整合的方式,以實現軌道設施與城市空間融合
上海、東京:通過地面風亭、冷卻塔、出入口等設施的自我整合,以及地面設施同周邊建筑結建設置,將獨立占地的附屬設施布局模式轉變為融合集約的設施布局設計,以減少軌道地面附屬設施對城市用地、慢行空間的干擾。上海通過將地鐵出入口、風亭、冷卻塔等地面設施與建筑的結建,實現軌道設施與城市空間的融合。對于周邊環境空曠無法與建筑結建時,則以并列式、緊湊式或復合式布局形式將地面附屬設施進行自我整合形成獨立地面建筑,減少地面空間的占用[7]。東京則結合TOD綜合開發通過出入口、附屬設施與建筑、下沉廣場的結建,既實現便捷連通又使突兀的地面軌道設施與周邊環境建筑融為一體,減少對城市空間的干擾[8]。
(2)通過地面設施形態的景觀化設計,以實現軌道設施與城市風貌的有機融合
上海、倫敦:對地面附屬設施、區間線路,一是結合周邊城市風貌,進行藝術化造型設計,形成特色雕塑、景觀小品;二是利用綠植進行生態美化,將單一、工程化的軌道附屬設施設計轉變為具有景觀化、融合化特色的設施風貌營造。上海對不同區域的地面附屬設施結合周邊環境進行景觀化設計,通過特色立面、個性雕塑與景觀小品等表現形式、與周邊環境有機融合。對于一般區域的附屬設施則以綠化遮蔽、表皮美化等方式進行弱化處理。倫敦以金絲雀碼頭地鐵站為代表重要區域站點,將出入口、站廳結合地面開敞空間進行一體景觀化設計,體現碼頭區域特色的現代城市風貌。對于一般城市站點則通過體量控制、表皮處理等設計手法,打造簡潔明亮的附屬設施風貌[9]。
2.3 站內外空間環境品質化:由站內封閉式交通空間轉變為站內站外環境融合功能多元的一體化活動空間
(1)通過軌道站點內外環境高品質一體化的設計,提升乘客的出行感受
東京、新加坡:在軌道站點設計和改造過程中,更加注重站點結合周邊地形、公園綠地等環境要素設計,在站點內通過引入自然采光、拓展公共開敞空間、植入綠化景觀等手段,使環境閉塞的站點空間轉變成為開放、綠色、品質的交通出行空間,提升乘客的空間感受。東京結合樞紐對重點區域進行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充分結合站點周邊丘陵地形、公園綠地等自然環境要素,將站點與環境進行融合。同時在站臺層大量引入自然通風采光,使軌道空間成為更加宜人的公共交往空間[10]。新加坡在軌道空間設計中通過采用不同的照明、裝飾色彩配置,營造體現區域特色的環境氛圍;同時站點采用自然通風、采光設計,消除站內空間的壓抑、疲勞感,有效改善地鐵內的閉塞環境,給乘客更好的環境體驗。
(2)通過軌道站點內多元功能的植入,為客流提供更好的活動體驗
上海、深圳:針對城市歷史風貌、文化藝術、商業核心等重點區域的站點,結合站內公共活動空間,植入文化展示、商業消費、公共服務等多元化功能,以使單一功能的軌道站內空間轉變為充滿文化氣息、商業氛圍的活力空間,全面提升人的活動體驗。上海在人民廣場、自然博物館等站點突破傳統設計中僅滿足工程要求的模式,在站廳站臺形成文化主題展示功能;在虹橋樞紐片區通過圍繞站點高強度的地下空間開發,植入公共服務、停車、休憩、商業等多元功能,給客流提供更優質的活動體驗。深圳利用站點之間的區間上方,形成活力的地下商業空間,植入多元的消費業態與公共功能,為乘客提供良好的活動體驗。
2.4 通過完善的管理機制保障工程設計內容的實施落地
(1)通過增設軌道詳細規劃,以實現工程設計的前期指引和條件預控
上海、深圳:在軌道建設規劃和工可設計階段之間,增設軌道詳細規劃,提前介入研究軌道與城市空間、功能的關系,做好軌道建設實施條件的預控。上海市在《上海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11]中要求在軌道網絡規劃和工程設計之間,編制選線規劃和系統配套設施規劃,以軌道建設規劃確定的初步線站位為基礎,充分結合城市用地、道路等基礎條件,進行初步的軌道工程設計研究,形成具備工程可行性的站點線站位研究方案,提前協調工程實施可能存在的問題,預留和控制工程條件,指導和支撐后續工程方案的編制。深圳市在軌道建設規劃與工可設計階段之間增設《軌道交通詳細規劃》。根據城市用地布局和客流需求,優化明確軌道線站位,確定軌道車站的規模、形式、平面與豎向布局、出入口選址、附屬設施布局等核心內容,形成軌道站點交通詳細規劃的指引和管理導則,做好軌道工程設計的條件預留和前期指導,保障軌道規劃意圖的落實。
(2)通過軌道工程與沿線TOD開發同步規劃、設計和實施,同時建立規劃設計與建設實施的協調機制,以實現軌道與城市開發的一體化
上海、深圳:軌道綜合開發與沿線城市規劃、土地利用、市政配套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實施,以實現軌道交通與軌道綜合開發實現規劃一體化。上海出臺《城市軌道交通設施及周邊地區項目規劃管理規定》[12],明確要求軌道交通車站建設與綜合開發,必須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實施,建立了軌道一體化規劃設計協調機制,由規劃主管部門牽頭,協調軌道建設方和沿線土地業主,根據雙方建設時序的差異,采取軌道先行預留條件,后續物業連通和落實;物業先行建設通道與預留設施空間,后續軌道站點打開接口;軌道與物流同步設計和建設共三種協調模式,前期協調達成一致的方案,將直接納入土地出讓條件,按“帶方案出讓”的方式控制和預留軌道工程條件。深圳市由規劃部門和綜合開發業主單位同步開展“交互式”的TOD物業規劃設計工作。其中規劃部門保障公共利益及片區配套;業主單位立足軌道建設,發揮土地最大價值,獲得最大開發收益。雙方共同明確軌道綜合開發的功能布局、開發強度、開發高度、建筑空間形態、并落實軌道相關設施的布局,最后將規劃成果納入地塊規劃設計要點。
3 對成都規劃的啟示
鑒于成都目前在軌道交通設計方面仍存在站點空間與城市功能未形成良好的銜接,出入口、高架線路和站點等地面設施與城市風貌未能形成融合,風亭、冷卻塔等地面附屬設施占據大量城市慢行空間等不足。同時在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上,缺乏多部門統籌的審批機制導致涉及景觀、綠化、空間等方面的設計內容難以落地實施。而在管理過程中對于工程設計缺乏控制性的約束,同樣使設計內容得不到實施的前期保障預留。
而東京、新加坡、上海、深圳等國內外城市的先進做法起到有效提升軌道交通設計水平,促進軌道與城市的深度融合的積極作用。因此,建議認真吸納國內外先進城市在軌道一體化設計方面的相關經驗,探究我市在加強軌道交通一體化設計方面的方法和路徑。對此,主要從三個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3.1 開展軌道線路詳細規劃,提前協調站城關系,指導工程設計
以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為基礎,在工可設計之前編制軌道詳細規劃,做好軌道交通建設規劃與軌道交通工程設計的過渡,提前介入指導軌道工程設計,為軌道建設設施控制相關實施條件。通過詳細規劃研究細化軌道線站位,明確TOD綜合開發初步方案,并根據站點周邊土地利用情況,初步確定軌道車站的規模、形式、平面與豎向布局、出入口選址、附屬設施布局等內容,對軌道工程涉及的空間、環境、用地等問題提前進行協調處理,梳理錨固相關工程控制條件,為后續軌道交通工程設計做好控制和預留,保障軌道的高標準設計要求具備實施可行性,提升軌道的建設水平。
3.2 出臺《軌道交通一體化設計導則》,加強對軌道工程設計的指引
出臺《軌道交通一體化設計導則》,改變軌道設計以工程設計為主導的現狀,按照軌道站內站外流線高效一體化、站內站外空間感知品質化、軌道附屬設施與城市空間協調與環境融合化的原則,打造高效軌道、品質軌道、協調軌道和美麗軌道。高效軌道注重以人的便捷出行為導向的站點空間設計要求,以保障軌道進出站流線一體連通為導向來統籌站點功能布局,優化付費區、非付費區、公共通道、閘機口的設置,形成互聯互通的空間組織。品質軌道強調將軌道站點的空間設計由封閉式空間轉變為站內站外融合的高品質空間營造,在軌道工程設計中,加強文化展示、商業消費、公共服務的預留控制,同時在工程規范要求之上,增加高標準、高品質的自然通風、采光等空間環境設計要求。協調軌道明確軌道站點附屬設施與城市空間的融合化設計要求,明確所有露出地面的軌道附屬設施必須按照結建式、自我整合式的方式設計,處理好軌道與城市用地、道路、管線的協調。美麗軌道注重軌道出入口、附屬設施、高架區間的建筑形式、立面外觀、色彩風貌等與城市環境與風貌的融合,形成特色的景觀化節點。
3.3 建立規劃、設計、實施一體的協調機制,推動軌道建設與城市開發的同步實施
在軌道工程設計方案過程中,建立由規劃、住建、交通、城管、公園、水務等不同部門組成的多部門協調機制,積極協調軌道工程方案中所涉及的城市空間、道路、綠化、景觀、河流等不同方面的問題,保障軌道規劃設計意圖的真正實施落地。同時為推動軌道建設與城市開發的同步實施,完善軌道與周邊用地開發的同步協調機制,當軌道位于舊城區域時,需預留與周邊用地的連通接口,周邊用地結合城市更新進行優化時可接入軌道空間。在新城開發建設時,當軌道周邊用地出讓過程中,將多方達成一致的軌道連接通道、接口及附屬設施方案直接納入土地出讓條件,按“帶方案出讓”的方式控制,對軌道的各項工程條件和用地控制做好預留工作,實現軌道交通車站建設與綜合開發的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實施,既落實TOD綜合開發要求,同時保障軌道工程設施的落地。
報告組成員:李星、譚月、蔡思奇
[ 參考文獻 ]
【1】 王晶晶. 活在當下的城:東京的地下空間利用與立體化設計[J].世界建筑導報,(145):18-23.
【2】 徐速,金銀橋. 上海地鐵徐家匯站商業改造與消防設計[J].都市快軌交通,2011,24(4):49-51、60.
【3】 雒一帆. 淺談城市地下空間發展——地鐵配線車站商業設計[J].建筑學研究前沿,2017(33).
【4】 朱效潔. 上海軌道交通人民廣場樞紐站大客流組織對策研究[J].城市軌道交通究,2010(1):1-6.
【5】 張寧,陳振武等. 軌道交通大客流換乘站客流組織仿真分析——以深圳會展中心站為例[J].軌道交通研究,2012(7):86-90.
【6】 黃榮祖. 深圳地鐵華新站客流預測與組織研究[J].城市規劃,2016(82):85-86.
【7】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市軌道交通車站地面附屬設施設計導則[EB/OL].http://www.supdri.con/index.php?c=article&a=type&tid=7.
【8】 日本最容易迷路的車站之一——東京新宿站攻略[EB/OL]. https://www.sohu.com/a/150927754_742693.
【9】 城市案例分析——倫敦金絲雀碼頭[EB/OL]. https://wenku.baidu.com/view/8185cc40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5.html.
【10】 日本最新TOD更新項目:東急南町田站[EB/OL]. www.guihuayun.com/guihuaribao/2018-09-04.
【11】 上海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上海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7518942?fr=aladdin.
【12】 城市軌道交通設施及周邊地區項目規劃管理規定[EB/OL]. https://wenku.baidu.com/view/57b754e52a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