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區一城”區域協同空間規劃
發布時間:2022-07-28
來源: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01項目背景及意義
“兩區一城”為我市天府新區、東部新區和西部(成都)科學城,涉及天府新區、東部新區、高新南區及高新西區。
“兩區一城”協同發展是建設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和新動力源的戰略支撐,是全面服務新發展格局的時代需要,是傳統行政區經濟走向現代功能區經濟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先行示范需要。
圖1 “兩區一城”空間范圍示意圖
02規劃目標
推動形成“兩區一城”協同發展新格局,突出互利共生、開放協同、相互成就、整體成勢,共同構筑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建設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高能級共同體,在產業引領、價值創造、改革先行等方面形成示范作用,帶動區域空間布局整體優化、功能體系整體完善和發展能級整體提升。
03主要內容
(1)共塑創新共同體,提升創新策源能力
高水平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協同打造創新策源地和成果轉化區。通過做強成都科學城“一核”創新策源功能,提升新經濟活力區、生命科學創新區、未來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四區”轉化承載能力,構建“多基地”協同創新體系。
共建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夯實硬核科技支撐。在成都科學城已落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基礎上,繼續爭取2-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聚集。并以成都科學城、成都未來科技城和成都未來醫學城等為載體,布局建設天府實驗室。充分發揮區域內電子科大、川大等“雙一流”高校的智庫引領作用,打造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建立“校院地企”聯合創新機制。
推動自然生態與創新生態同向耦合,構建全域創新空間網絡。以西部(成都)科學城為極核引領,形成由“高品質科創空間+創新聚落+公園式都市硅巷”組成的全域創新空間網絡。
圖2 創新空間網絡示意圖
(2)共筑產業共同體,建強高能級產業集群
以產業生態圈為引領,以重點產業鏈及重點細分領域為突破,推動重點產業能級大幅提升。完善鏈主企業、公共平臺、領軍人才等集聚共生的產業生態,穩定供應鏈、配置要素鏈、培育創新鏈、提升價值鏈,引導培育“頭部引領、集群支撐、鏈式互補”的產業發展共同體,打造具有全球顯示度和區域帶動力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新經濟集群。
(3)共營綠色低碳發展共同體,建設公園城市先行區
共同維育優質永續的生態環境。識別區域生態資源,保護以龍泉山為主體的重要生態空間,構筑“一山、兩廊、五楔、七河”生態安全格局;基于農業適宜性評價,結合灌區分布,構筑“兩帶六片”耕地保護格局?;趨^域生物多樣性特征,以生物視角維系自然生境系統,構建三級生態廊道網絡,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與生態空間效能。
率先呈現公園城市大美城鄉形態,以高品質宜居宜業環境提升人才吸引力。將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作為區域綠心,以大尺度生態廊道優化片區格局、以大型綠色斑塊組織空間布局、以綠道串聯片區功能板塊,并將鄉村田園風光積極引入到“兩區一城”內部,實現城市空間與公園形態的有機融合、推動城市自然有序生長。
(4)共繪幸福美好生活共同體,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結合公共中心和大型開敞空間,統籌布局輻射區域、面向世界的高能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共同建設內通外聯、多網融合的綜合性綠色交通網絡。并探索成立“兩區一城”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聯合制定任務清單,在全市示范推動十大工程,協同推動近期400余個重大項目建設。
(5)共建安全共同體,塑造智慧安全的韌性樣板
將韌性標準全面融入“兩區一城”規劃建設體系,提高城市系統性抗風險能力。預留容量彈性空間與發展空間,提高空間韌性;統籌市政設施規劃建設,優化基礎設施韌性;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完善生態韌性;提高區域應急協同分工水平,增加治理韌性。
(6)強化區域創新協作,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
發揮西部(成都)科學城創新策源能力,打造天府大道南延線科創走廊、成資協同開放走廊,助力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與成資臨空經濟帶發展。共同形成“一核四區多點三帶”的都市圈高能級科創體系。
04 項目創新
首次提出“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的特征與表征指標。通過對國內外先發區域相關研究的分析,梳理塑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的概念、內涵;其次,從引擎帶動、功能、產業等方面詳細解析其主要特征,提出 “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的八大特征,并對表征值進行研究界定,以進一步將 “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劃分為成長期、提升期和成熟期三個階段,科學研判“兩區一城”現在發展階段。
以共同體思路創新探索區域發展策略。結合區域發展理論內涵,貫徹區域發展新背景與新要求,以共同體思路謀劃區域發展策略,重點解決不同階段區域的共享共擔與錯位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