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鐵路港大港區空間規劃
發布時間:2022-08-22
來源: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01 項目背景及意義
國際鐵路港大港區以國際鐵路港為核心,涵蓋青白江區、新都區與金堂縣的行政區劃范圍以及以濛陽新城為主的彭州“北改”區域,總面積2204平方公里,并與成華區、金牛區、龍泉驛區及德陽廣漢市、凱州新城等大港區產業功能密切相關區域協同發展。
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13年,“一帶一路”橫空出世,重啟絲綢之路,打破了“從沿海到內陸”的開放模式,成都由內陸腹地一躍成為開放前沿。與此同時,中美貿易摩擦升級、新冠疫情爆發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使國際國內發展環境日益復雜。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贝蟾蹍^成為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6次會議提出:”加快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贝蟾蹍^應緊抓成都國際鐵路港國家級經開區等重大平臺優勢,主動作為、積極融入雙城經濟圈建設,以經濟區邏輯組織產貿關系,形成支撐區域高速發展的新增長極。
按照省委決策部署,將加快建設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成都都市圈。大港區應搶抓都市圈建設重大機遇,從產業、生活、消費各方面持續提升對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
02 主要內容
(1)明確使命擔當,優化城鎮空間格局
新時期新使命下,大港區緊抓國內國際雙循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成都都市圈建設發展機遇,落實市域空間格局優化新要求,以建設“成都都市圈北部增長極、鏈接歐亞的陸港門戶樞紐與開放窗口、產貿融合的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國際化公園城市踐行區”為戰略定位,構建“一山一軸,兩廊多中心”網絡化的總體空間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圖1 大港區總體空間格局圖
(2)拓展鏈接全球的通道網絡,建設國際鐵路門戶樞紐
多向拓展亞蓉歐陸海聯運新通道,構筑“四向多廊”全球物流網絡。強化西向通道,串聯西北經濟腹地,對接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鏈接歐洲及中亞、西亞地區;突出南向通道,多徑拓展東中西三大泛亞陸海貿易通道,鏈接東南亞、南亞地區;優化東向通道,加強與東部沿海海港的合作,鏈接日韓及美洲地區;暢通北向通道,對接京津冀及東北亞地區,主動參與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
綜合考慮樞紐能級、腹地市場、貿易環境,完善兩級海外分撥節點網絡,實現物流網絡中心向外高效輻射、區域腹地快速分撥集散,全面覆蓋“一帶一路”沿線貿易市場。
面向國內,精準劃分三類國內腹地,采取差異化策略,爭取國內各類腹地的物流市場資源,提升大港區的物流運輸核心競爭優勢,強化大港區貨源供應端的輻射能力。
(3)構筑產貿結合臨港產業體系,塑造區域增長極與動力源
以提供穩定高效產業鏈為目標,基于進出口方向和貿易對象兩個維度,以產貿協同為紐帶,構建“6+7”的大港區臨港產業體系,支撐產業生態圈建設,將大港區供應鏈高位嵌入亞歐大陸供應鏈網絡。
圖2 產貿協同矩陣(左)大港區產業結構示意圖(右)
(4)布局重大功能設施,打造國際交往窗口與區域輻射中心
結合國際鐵路港大港區的自身作為國際貿易港的基礎特色、未來國際人才集聚的優勢,將從國際化交往平臺、國際化交流活動、國際化品質服務三個層面全面提升大港區國際化水平。一是建設國際會議會展中心、國際展館、國際組織集聚地三類開放平臺,促進全球經貿往來,大力引培“進博會”等國際對外交往活動品牌,提升國際影響力;二是打造國際文化、賽事、節慶交流特色活動,推動文化互鑒共榮;三是培育國際金融、法律、貿易等國際貿易服務,形成具備資源配置能力的開放經濟服務體系。
針對國際人群需求,在生活服務、工作就業、交通出行等方面提升國際化水平,高標準打造一批高品質的國際化社區,營造便捷舒適的生活氛圍。
圍繞亞蓉歐國家館打造歐亞跨境特色商圈,聯動國際商貿城打造時尚外貿消費商圈,形成“一主一次”兩大貿易型特色商圈,為市民提供買賣全球的獨特消費體驗。屆時,不出境也能體驗“一帶一路”沿線亞歐文化風情,在買賣全球中實現成都與國際消費時尚“零時差”。
作為成都都市圈北部增長極,以提升區域競爭力、影響力、輻射力和吸引力為出發點,大港區率先謀劃美術館、音樂廳、綜合劇院、專業型體育場館、區域級綜合三甲醫院、高等院校共6類高能級設施。明確設施規模與建設標準,引入一流的文化展演、體育賽事、醫療及教育資源,從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保障服務能級,打造幸福美好生活宜居地。
03 項目創新
(1)構建“港-產-貿” 耦合系統評價模型
港口、產業與貿易形成一個三位一體的系統, 三者之間任何一方的發展都會促進其他兩方的發展,共同形成“港-產-貿”耦合系統。在協同理論指導下,結合國內外前沿研究確定評價指標及權重,構建“港-產-貿”耦合系統評價模型,通過子系統各序參量發展水平評價大港區“港-產-貿”協同發展度水平。
基于指標可量化原則,確定港產貿耦合系統中港口、產業與貿易三個子系統在規模和結構兩方面的序參量評價指標,結合代表性、可獲取性原則,遴選“港-產-貿”協同發展度評價指標。通過評價模型,得出港口、產業與貿易三個子系統協同度以及“港-產-貿”耦合系統協同度。與國內外鐵路港對比,大港區港產貿協同發展明顯不足,貿易尤為薄弱,產業結構亟待調整。
(2)探索產貿協同布局模式
根據產貿協同方式和規律,整體形成“頭部引領+專業集聚”的兩類空間布局模式,通過臨港制造、國際貿易、科技研發、產業服務等功能融合布局,實現產貿協同。
“頭部引領”模式是為龍頭企業提供的私人訂制。發揮龍頭企業具備自主進出口貿易的優勢,在企業內集成臨港制造、國際貿易、科技研發等功能,引導產業門類相近的跨國公司臨近布局,在港口樞紐周邊形成區域總部集群,設立自貿區,發揮規模效應。
“專業集聚”模式則是共享合作,供不具備進出口貿易權限的中小企業選擇。引導主導產業相近的外向性企業集中布局,相應匹配具備進出口資質的國際貿易平臺、共享創新平臺以及其他產業服務業功能,引領產業集群快速實現“產品”向“商品”的轉變。
圖3 “頭部引領”模式(左)“專業集聚”模式(右)
(3)構建科研創新網絡
結合不同的企業集聚模式,即龍頭企業具有自主研發的能力,可以獨立或與高校合作,重點構筑高能科研平臺;中小企業則需要不同類型的共享創新平臺,構建包含四種模式的產、學、研一體化科研創新網絡。
結合不同圈層企業布局模式,合理布局創新型生產性服務業。核心區重點布局構筑高能級創新研究平臺(國家級實驗室),依托龍頭企業構筑“基礎研究和科技研發-創新孵化-應用轉換”全鏈條創新生態鏈。其中,高校、創新機構或高新企業為企業提供生產平臺研發,為企業提供生產平臺研發、自動化技術等生產性服務。緊鄰區打造共享創新服務平臺,布局共享創新孵化平臺、眾創空間,完善“創新孵化” 、“應用轉化”等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