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未來公園社區規劃導則
發布時間:2022-11-08
來源: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1 背景與意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和促進共同富裕,是城市工作的根本遵循。建設未來公園社區是成都落實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新要求,彰顯公園城市獨特魅力的迫切需要;是回應人民美好生活新期盼,打造“人民城市”成都樣本的主動擔當;是塑造城市未來競爭新優勢,集聚高端要素與優秀人才的有效路徑;是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方案,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創新作為。
2 主要內容
(1)社區理論及案例研究
梳理城市及社區演變規律發現,人類不斷升級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斷發展的技術變革推動生產和生活方式持續演進,進而促進城市和社區空間不斷升級,即城市由工業城市向現代城市、未來城市發展,社區從傳統住區向生活社區、未來社區演變。公園城市是未來城市的中國探索方案,未來公園社區將是對“生態社區”“可持續社區”“低碳社區”“智慧社區” 等理論的繼承融合和創新發展。
借鑒倫敦、紐約、東京、杭州、上海等國內外的代表性城市中社區最新規劃及實踐經驗,社區的發展持續滿足人民對舒適便捷的生活、創新創業的工作環境、綠色友好的發展模式、人文的細致關懷等方面的需求。此外,對重點戰略和主要舉措內容分析發現,未來社區均聚焦于社區的空間開放、包容復合、安全韌性、人文特色等領域的創新,總結來看,主要呈現出有韌性、空間美、人文化、復合型、包容性、開放式和智慧化等主要特征。
(2)社區場景研究
人在社區空間的活動形成了各種場景,社區建設也正從空間建造向場景營造轉變。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社區場景營造取決于人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等層面,一方面,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不同層次需求決定了從滿足基本生存安全的綠色出行、休閑消費到人文教育、創新創業等社會尊重與自我價值實現等場景的構建,另一方面,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交互需求決定了生態融合、共建共享等場景的營造。
對成都市市長信箱近幾年的數據分析表明,市民對生態環境、交通出行、公共服務和治理管理訴求較為集中,分別占比40%、35%、10%與8%,且重點突出在噪音污染、大氣污染、占道經營與停車、道路維護、交通擁堵、水電氣故障、教育、住房保障、社區物業及城市安全等10大方面。此外,對全市重點服務設施滿足率調研顯示,居民對交通出行、生態環境和公共配套等方面的問題反饋相對突出,其中商業設施、養老設施與道路交通滿足率均不足30%,公園綠地滿足率不足20%。
以不同群體的個體需求與交互需求為基礎,疊加成都市民關切的民生熱點,以此構建未來公園社區九大場景系統,即重點打造未來生態融合、健康醫養、人文教育、建筑空間、綠色出行、休閑消費、創新創業、智慧應用、共建共治共享場景。
(3)總體框架
未來公園社區是公園城市的基本單元,以“一個中心、三大愿景、四項原則、七大特征、九大場景”為核心內容,通過全要素、場景化、集成式營建和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實現“人城境業”融合共生。
圖1 未來公園社區核心內容示意圖
(4)七大特征與分類指標體系
未來公園社區注重未來性與前瞻性,順應全球趨勢,彰顯本土特色,體現人文化、智慧化、開放式、復合型、空間美、包容性、有韌性七大特征。
圖2 七大特征匯總圖
為更清晰的指導未來公園社區的具體規劃建設,按照城鄉形態與主導功能將社區分為城鎮生活社區、產業社區和鄉村社區三大類,按照營建方式將社區分為規劃新建類社區與更新改造類社區兩大類,以此形成“3+2”的社區分類?;趯Α捌叽筇卣鳌钡纳钊胙芯?,在現有規范標準之外,提出前瞻性的指標體系,并按照社區類型分別制定控制性和引導性指標,共計形成控制性指標80個,引導性指標70個。具體指標內容如下:
表1 城鎮生活社區(左)、產業社區(中)、鄉村社區(右)指標表
(5)成都市未來公園社區場景營造路徑
未來公園社區重點打造未來生態融合、健康醫養、人文教育、建筑空間、綠色出行、休閑消費、創新創業、智慧應用和共建共治共享九大場景,并圍繞“3+2”社區分類形成差異化的場景營造路徑,此外,在打造至少1個主題場景、8個應用場景基礎上,可疊加若干其他特色場景,形成“1+8+X”的未來公園社區場景的無限暢想。
①未來生態融合場景
人人都擁有綠色友好、安全韌性、低碳節能的宜居環境。建設滲透融合的生態本底,營造自然友好的生態感知,建設海綿社區構建安全韌性的承載能力,構建低碳的生活形態,推行水資源分類循環利用、垃圾資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圖3 公園綠化體系與生態網絡示意圖(左)與廣場結合避難空間設計示意圖(右)
②未來健康醫養場景
人人都享有老有頤養、病有良醫、崇尚運動的健康生活。打造全齡友好的運動健身空間,配置全時舒適的智慧健身設施,量身定制健康膳食;提供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促進優質醫療資源進社區;逐步構建方便舒適的幸福養老,并引入多代互助的社區機制。
③未來人文教育場景
人人皆有感受藝術之美、盡享學習之樂的文化氛圍。提供全民共享文化服務,傳承在地文化,培育鄰里文化,形成處處可辨的文化特色;推進托幼一體化與學齡兒童托管服務,打造共享式、開放式學習空間,開設老年幸福學堂;搭建共享集成、隨處可用學習平臺。
④未來建筑空間場景
人人都享有疏密有致、秀麗溫婉、宜居舒適的大美空間??刂平謪^、地塊及建筑組團尺度,平衡社區建設密度,規劃布局疏密有度,營造有序舒適的空間肌理,建設開放街區;塑造社區特色風貌、協調建筑色彩,統籌視線通廊,植入創意美學元素;建設高品質綠色建筑,鼓勵裝配式和裝修一體化建設,提供舒適自然的人居空間。
⑤未來綠色出行場景
人人盡享快捷高效、便捷舒適、三網融合的通勤環境。打造獨立成網的慢行系統,營造安全舒適的慢行體驗,慢行環境設計考慮安全和智能特性;打造以公交為引領的出行網絡,三網交通高效無縫接駁,加強軌道TOD復合帶動。
圖4 安全舒適的慢行體驗示意圖
⑥未來休閑消費場景
人人都享有全時多元、沉浸變幻、休閑生態的消費體驗。培育各具特色的社群消費與雙線互動的導流消費,創新“網絡視頻+電商+線下”“VR+電商”等新消費模式;打造主題化、沉浸式消費空間,策劃夜間消費,豐富“周末消費”,鼓勵“公園+消費”。
⑦未來創新創業場景
人人都擁有盡展其才、夢想成真的發展機會。發展低碳環保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節能減排,推廣運用節能新技術,積極探索低碳新材料;培植交互聯結創業群落,重點培植初創、成長期企業;打造高品質、可共享的創新空間,營造豐富多彩的創新交流場所。
圖5 高品質科創空間示意圖
⑧未來智慧應用場景
人人都享有科技賦能、惠民貼心的智慧服務。配置萬物互聯的通訊設施,打造數字化社區服務平臺,集成BIM、3DGIS、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供政務、能源、交通、物業等多元集成的智慧服務,結合多終端開展智慧運營。
⑨未來共建共治共享場景
人人參與社區建設和治理,人人共享社區發展成果。以黨建引領,構建多方協同機制,激發多元主體參與;實行租購并舉,提供多樣化的居住產品與多渠道租賃房源;培育社區共識精神、建立社區志愿服務機制、鞏固和強化居民社區認同感,營造互幫互助的鄰里氛圍。
3 項目創新
突出公園城市特質,創新構建成都未來公園社區的基本框架?!秾t》結合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要求與社區層面的表達,總結提煉核心內涵、以特征構建指標、以場景細化策略,創新構建了“一個中心、三大愿景、四項原則、七大特征、九大場景”的基本框架,基于“7大專題”的深入研究明晰特征指向,并結合“3+2”的社區分類明確了分類指標體系與場景營造路徑,有效指導全市域各類未來公園社區的規劃建設。
突出差異化與特色定位,預留未來接口以應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提出未來公園社區不局限于九大場景的營造,應結合社區資源稟賦,在打造至少1個主題場景、8個應用場景基礎上,可疊加若干其他特色場景,形成“1+8+X”的未來公園社區場景的無限暢想。
突出規建管一體化,構建多元協同的公眾參與機制。優化規劃設計管理,創新規劃技術標準,優化公共空間供給,簡化項目審批流程,形成規劃建設管理一體化的模式。在片區整體統籌和市場化運作背景下,尋找社區合伙人,搭建互動平臺,拓寬參與渠道,組建場景聯合體,實現政府、市場主體、居民和社會力量的多元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