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水生態治理創新實踐
發布時間:2023-05-25
來源: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一、規劃背景
錦江“縱貫三百里,潤澤兩千年”,之于成都,是孕育文明、守護安定、見證發展的“母親河”。錦江流域既是天府文化之源,也是成都主要的市井生活之地,承載了全市近50%人口的生產、生活污水,也貢獻了全市近80%的GDP。經過上一輪水生態綜合治理,錦江水質實現了“V”型反轉,治水成效獲得了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為持續落實總書記“總體謀劃,久久為功”的治水理念,市政府發文要求推動錦江功能由護城河、景觀河、生態河到幸福河的“第四次轉型”。
錦江建設“幸福河”,是公園城市構建“青山綠道藍網”空間形態、擦亮“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名片的必由之徑,體現了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生態價值的轉化,也體現了公園城市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初心。依托錦江水系串聯城鄉、連接新老的網絡化肌理,錦江的治理提升有助于發揮綠色生態產品的基本公共服務功能,推動城市基本功能的提升,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最終形成城市在自然中有機生長的公園城市發展格局。
2023年2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復同意《錦江水生態治理總體規劃(2022-2035年)》。該規劃由錦江水生態治理和錦江公園建設指揮部辦公室牽頭,在市水務局、成都文旅集團及錦江綠道公司的組織指導下,我院負責編制。
二、創新實踐
(一)創新“水、岸、城”一體化治理的思路,通過綜合性生態化的水質提升,濱水空間的水陸雙向開放、濱河商業和生活場景營造等,實現錦江的“錦水、錦岸、錦城”。
在上版規劃工程性治水內容的基礎上,規劃思路從單純治水轉變為水岸共治,以錦江干流為樞紐,以主要支流為延伸,形成有機相融的公園城市生長肌理;從縱向分段轉變為橫向生長,在以河道為規劃線索對錦江進行縱向分段和施策的基礎上,將水岸和周邊城市腹地視作一個整體,推動錦江的橫向生長;從順流而下轉變為珠連核心,不局限于濱水街坊,而是以城市核心功能為主導方向,根據發展資源的分布情況擴展規劃范圍,使濱水空間以指狀滲入城市。
通過持續改善錦江水環境水生態質量,打造最有天府特色的“錦水”;優化錦江水岸空間的綠道網絡、綠地景觀和服務設施質量,打造繽紛活力的“錦岸”;強化錦江與周邊城市形態的融合和與周邊城市功能的互動,打造價值彰顯的“錦城”。
(二)濯亮錦水:持續改善錦江水環境質量水生態和涉水設施建設品質,打造最有天府特色的生命水脈和文化水脈,實現“見水即成都”。
1、持續深化治水,改善錦江水生態環境質量
創新以讓自然做功的思路,開展生態治水。構建基于流域自然匯流過程的防洪排澇體系優化提升河道分洪功能,破除洪澇疊加災害;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田的洪澇適應性;構建兼顧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的水源支撐體系,實現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優化、城鎮節水降損;采用“源頭-過程-末端”的系統治理的方式推動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和城區全過程截污工程;結合防洪和生態雙重需求,開展河道生態堤岸的新建和改造。
結合工程性治水內容,系統梳理工程項目,形成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等4個方面需持續推進的流域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
錦江流域防洪工程分析圖
2、構建藍綠生境,恢復和保護錦江生物多樣性
遵循不同物種需求和自然匯流規律,構建藍綠生境網絡。梳理現狀各物種的棲息地空間需求。根據自然產匯流識別出流域內易淹區,遵循濕地布局理論篩選出選生態效益最佳的現狀濕地和補充濕地效應的重要斑塊,共同構建河流-濕地網絡系統串聯棲息地,形成藍綠生境網絡。
結合物種生活特性,通過近自然修復提高藍綠生境網絡和生境棲息地的質量。增強溪河連接廊道的水系連通,營造豐富多變的河岸線,提升水體質量,營造深潭、淺灘等小自然斑塊。從隱蔽性、食源性、筑巢偏好三方面分別指引不同生物生境節點營造要求,保障動物領地絕對安全。
錦江流域藍綠生境網絡分布圖
3、解構天府水脈,打造彰顯文化意境的涉水設施
分級分類梳理和保護錦江流域水文化遺產。成都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興的城市,兩千多年來孕育和滋潤了底蘊深厚的水文化,而成都城址未遷、城名未改的連續性,又反過來保障了水文化資源的傳承。識別和篩選沿線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涉水設施,劃分為水利工程、水景觀、水文化建筑設施等7類21小項進行分類保護。
創新通過對詩詞意境的解析和詩意空間表達,識別錦江沿線的詩意空間,再現文化意境。分析與錦江有關的唐宋詩詞,結合詩詞物境、情境、意境和現存歷史文化遺產、待復原遺址及現代設施,結合現狀水系水力特征,將錦江全段分為天府農耕、濯錦祈福、苑囿游賞、市井商貿、水嬉競渡5類文化意境。創新詩意場景空間表達,通過涉水設施對水力條件的改善和營造,同時強化涉水設施美學景觀一體化設計,再現錦江水文化意境。
錦江五類文化意境分段分析圖
(三)織補錦岸:優化錦江水岸綠道網絡,提升水岸綠地景觀和服務設施質量,打造蜀風雅韻的繽紛水幕,實現“近水即活力”。
1、強化縱橫銜接,保障水岸綠道慢行暢通
以因地制宜的思路通過多種方式增強綠道縱橫銜接。確保綠道全線貫通,連通商圈與濱水公園、交往空間,促進景區融合發展、增強經濟消費活力。以慢行橋為通道和景觀,增強兩岸連通性,滿足兩岸生活聯系需求,提高城市景觀的感知度。
2、引導健康生活,提升水岸景觀和服務設施質量
引入國內外前沿的樂活花園理念,提升錦江作為幸福河的健康屬性,引領城市健康生活新風尚。濱水區具備療愈身心的顯著健康價值,而錦江有條件發揮城市自然開場空間的療愈功能,進行健康導向下的景觀設計,營造健康舒心的城市場景。綜合考慮沿線城市功能、現狀建設條件和使用人群需求,布局自然認知、趣味體驗、身心療愈、文化感知4大品牌的大、中、小型樂活花園。
樂活花園示意圖
以產品思維引導樂活花園景觀設計,賦予不同功能和景觀的花園獨特的參與形式和設計亮點。形成“12+28”種景觀設計要素模塊,形成全覆蓋、差異化的樂活花園產品線?;诟黝惾巳夯顒有枨蠓治?,以“基礎保障+特色指引”的方式引導相關濱水設施的人本化配置與提升。重點對無障礙設施、便民服務設施、休閑活動設施、親水設施、智慧共享設施進行特色指引,保障安全、可達等濱水可親需求,觀賞、游憩等自然可感需求;舒適、情感等品質可享需求。樂活花園景觀設計要素模塊分析圖
(四)添翼錦城:引導城水相融的濱水城市形態,強化水岸與周邊城市功能的城水互動,打造錦城內外的幸福水岸,實現“濱水即價值”。
1、融合城水界面,構建觀景體系
創新從人的感受出發,引導顯山露水、城水相融的濱水城市形態?;阱\江自身藍綠空間變化和周邊建筑情況,對濱水城區天際線、建筑風貌、開敞界面和視線通廊等提出分段建設指引,引導形成屋宇層疊、古今交融的活力河岸,精致簇擁、親水近水的古韻河岸,疏朗通透、錯落有致的宜居河岸,大疏大密、時尚簡約的都市河岸4種城水空間形態。
空間形態分段示意圖
識別沿線凹凸岸,構建錦江獨特的觀景視角。結合凹凸岸識別結果、城市道路和公園綠地,在沿線形成“地面觀景平臺+建筑觀景平臺+標志性視線焦點+視線通廊”的濱水視線體系。
濱水視線體系示意圖
2、探索“錦江+”,營建幸福錦城
創新通過熱力大數據識別沿線需著力推進城水互動的重點片區。提取分析手機信令、社交媒體等多種類型的熱力大數據,量化評估不同類型、不同能級的城市發展資源與錦江之間的互動關系,并橫向對標上海蘇州河、深圳坪山河、南京秦淮河等國內頂級濱水區案例,識別沿線需著力推進城水互動的重點片區。
以“錦江+”建設模式推動錦江治水成效、水岸品質與城市各區域間產生良性互動,促進生態價值轉化。通過“錦江+商圈特色街”、“錦江+現代服務型產業功能區”、“錦江+重大公服”3種建設模式,指引重點區域提升城水互動程度,提升濱水經濟;探索“錦江+居住社區”建設模式,營造水岸融入市井生活的幸福錦江場景;探索“錦江+鎮區”和“錦江+林盤”建設模式,探索公園城市鎮村農、商、文、旅一體發展的新路徑和田、林、水相融共生的新表達。
錦江+城市發展資源建設模式圖
在本規劃的指導下,水生態治理、水利設施提升、樂活花園打造等7大類重點工程有序實施推進,水清岸綠的濱水景觀和幸福熱鬧的新IP新場景將不斷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