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湖生態系統修復的創新實踐——公園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區實踐探索
發布時間:2023-05-25
來源: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4月26日,在第三屆公園城市論壇和第六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閉幕大會上,《興隆湖生態系統修復的創新實踐——公園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區實踐探索》一書發布。該書由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組織編纂,我院負責技術總牽頭,成都天府新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大學等多方聯合參編而成。中國科學院崔鵬院士親自作序,對興隆湖水生態實踐探索予以肯定和鼓勵。
興隆湖水生態綜合提升工程是天府新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案例,是一項順應自然規律、借鑒生態智慧、統籌建管協同的系統性工程。本書聚焦規劃和建設兩個重要維度,系統總結了興隆湖建設成效與治水經驗,分為“謀劃篇”、“基礎篇”和“提升篇”三個篇章。
謀劃篇重點關注水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的創新理論成果。天府新區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興水的重要論述和指示要求,構建更關注人本需求的未來城水關系,創新提出“三尊重、四協同”理念。尊重歷史規律、自然規律、科技規律,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協同流域空間、協同生態空間、協同多元價值、協同工作鏈條,促進生態價值全面實現。在“三尊重、四協同”核心理念引領下,提出“五維一體”的工作新模式,系統統籌“水歷史、水安全、水生態、水經濟、水文明”的工作內容,構建實現生態文明共生共榮的城水新格局。在水歷史方面,回歸城市源脈與人本初心,對歷史傳統進行深入挖掘和有效傳承。在水安全方面,鞏固水陸安全基底,實現“水旱從人”可持續發展。在水生態方面,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從“工程水道”到“生境網絡”的轉變。在水經濟方面,依托優質濱水岸線資源集聚城市優勢功能,塑造城市核心競爭力,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水文明方面,系統布局城水相融無界公園、多彩水岸生態場景、綠色低碳普惠設施,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風尚,營造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天府新區遵循新的工作思路,對全區治水用水格局進行了全新的總體規劃,并制定了多維度多要素的考核指標。
圖1 創新理論成果
(圖片來源: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天府新區公園城市水系統總體規劃》)
基礎篇詳細介紹了興隆湖的誕生與初期建設。2013年,興隆湖正式開工建設,充分利用原生自然地貌,雍水成湖。興隆湖通過鹿溪河泄洪道建設,形成河湖分離的高灘濕地和生態湖泊,將區域防洪等級提升至百年一遇。通過湖體工程、駁岸建設、島嶼濕地工程等生態環境建設,興隆湖水質明顯得到改善,2019 年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興隆湖作為天府新區初期建設“一城、一區、一帶”中創新科技城的起步核心區,其建設也帶動了科技城起步區的快速發展,吸引包括清華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商湯科技等高能級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落戶天府新區,成為天府新區最核心的發展引擎。興隆湖初期建設歷時5年完成,成為一張藍綠融合、社會效益顯著的城市名片,為后續的微觀整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提升篇聚焦2020年8月啟動的興隆湖水生態綜合提升工程。興隆湖在初期建設和治理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水環境質量、提升水生態功能、豐富相關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天府新區傳承都江堰治水的生態智慧,融合現代多學科多領域技術,創新實施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城市湖泊生態修復模式,在興隆湖水生態綜合提升工程中開展系列生態工法創新實踐。通過開展鞏固安全基底、修復林水生境、營造繽紛水岸、賦能國家科技、創新公眾參與等方面的工作,興隆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顯著成效,成為集防洪、生態、景觀、休閑等多重功能于一體的“天府綠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全面優化提升。
(圖片來源: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興隆湖上游分洪及水質保障方案》)
(圖片來源: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鹿溪河流域水生態治理——興隆湖水生態綜合提升工程》)
興隆湖的誕生與建設伴隨著天府新區的設立與成長。興隆湖的進化史,既是新區公園城市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是新區奮楫前行、勇攀高峰的時代表達。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區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深耕公園城市建設,以“總體謀劃、久久為功”的定力不斷修復提升全域生態格局,力爭成為公園城市理論策源地、實踐先行地和標準輸出地。
本書系統集成了天府新區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實踐成果,是公園城市創新工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為全國乃至全球內陸城市推進城市湖泊重新自然化提供有益借鑒。期待通過本書的出版和發布,激發高質量交流與討論,與更多城市、更多朋友共同探索更具內涵、更富成效的公園城市建設之路。
(圖片來源:天府新區融媒體中心)
(圖片來源:天府新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