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城綠道文化展示方案
發布時間:2019-11-15
來源: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為建設展現天府文化、體現國際水準的天府綠道,描繪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蜀川畫卷,貫徹錦城綠道“可進入、可參與、景觀化、景區化”的整體理念,針對綠道驛站體系中特色小鎮、特色園,開展文化展示方案編制工作。
圖1 《蜀川勝概圖》解析
錦城綠道的文化體系梳理基于最開始的蜀川勝概圖。此圖為宋代著名畫家李公麟所繪,描繪了川陜四路,也就是今天四川所轄秀麗燦爛的人文風光及自然景觀,深受乾隆皇帝喜愛,稱為乾隆四美之一。而成都作為擁有2300年悠久歷史的古都,亦是蜀川勝概圖描繪的重點。本次錦城綠道文化體系策劃中,主要在于挖掘蜀川勝概圖及其它歷史記載中美輪美奐的蜀地意境,同時增加時間維度及生態、人文等多重因子,讓錦城綠道能以卷軸的形式呈現各個時代成都豐厚的歷史人文積淀。
規劃充分參考《蜀川勝概圖》中反映的文化史實,與周邊文化相呼應,按照文化地域進行落位,體現空間關聯性。宏觀上,延續《蜀川勝概圖》的段落組織,以主題段、主題景區的形式展示文化;中微觀上,差異化利用《蜀川勝概圖》文化元素,根據文化元素的特色選擇落地路徑,最終以特色園作為展示文化內涵的主要空間載體,鎮、院、樓交相呼應,將錦城綠道塑造為成都格局性的文化地標,呼應成都城市文化之意境。
總體文化脈絡是對《蜀川勝概圖》文化內涵的還原、延伸并加以創造,以“悠遠古蜀,沃野天府”、“和諧包容、友善天府”、“創新時尚、開放天府”三大主題段落形式進行組織,最終將綠道連貫成長卷,在展示悠久古蜀文化底蘊的同時,也展現人、山水、城市、自然和諧共處的大城風范。
于東西南北四方選取延續成都市立城與發展的坐標設置文化地標,作為錦城綠道至高至雅的觀景點和標志物,同時作為文化載體,重現《蜀川勝概圖》中所描繪的西樓觀雪、北臺望蜀、東閣思進、南亭開源的文化景觀。
以環城生態區綠楔為主要空間載體,結合景觀風貌、山水格局、地域文化、驛站體系打造文化內涵豐富、主題特色鮮明、與《蜀川勝概圖》一脈相承的錦城綠道九景。在對九景取名、方案設計等環節深入挖掘地區文化淵源,提取文化元素,進行文化引申與延展,從而烘托出九景的良好文化氛圍,不僅良好述說了古蜀文明、農耕文明、歷史蜀川,也展現了當下天府盛景。
共設立蘊含悠久文化的三十個特色園,作為錦城九景內核心資源,連貫成長卷,集中展現脈絡綿長、底蘊深厚的天府文化精粹。其中于“悠遠古蜀、沃野天府”段設立11個特色園,于“和諧包容、友善天府”段設立10個特色園、于“創新時尚、開放天府”段設立9個特色園,構建包括川藥文化參觀、戶外靜養、古蜀工藝體驗、金沙工藝體驗、花田種植等在內的多種文化互動場景,多維度全方位展示天府文化精髓。
通過深入解讀 《蜀川勝概圖》 內涵與天府文化內涵,構建錦城綠道文化展示“34930”的規劃體系,將《蜀川勝概圖》中的巴蜀勝景結合規劃方案進行空間落位,形成錦城綠道文化系統展示方案,指導后續詳細設計。
本次規劃以宋代著名繪畫藝術珍品《蜀川勝概圖》為文化策劃核心,試圖重現《蜀川勝概圖》中巴蜀勝景,對《蜀川勝概圖》內涵與天府文化內涵進行了充分深入的解讀,對《蜀川勝概圖》中包含的各特色景觀、歷史事件、文化要素進行解析提取,構建“蜀川畫卷”文化展示廊道。其成果對于其他區域的天府文化研究、以及蜀川勝概圖轉化研究都具有借鑒意義。
通過深入挖掘《蜀川勝概圖》的文化內涵與城市空間的關系,學習其城景相融、虛實相生的空間意向表現手法,創造性的提出了天府文化在錦城綠道的系統展示方案,以賦予錦城綠道巴蜀文化內涵,方案深度詳實,對后續的方案設計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