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區萬安南片區總體城市設計
發布時間:2020-04-30
來源: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在天府新區全面深化公園城市理論與規劃實踐,打造公園城市典范區的背景下,作為新區城市設計滿覆蓋“收官之作”的萬安南片區總體城市設計,因項目獨特的新區門戶區位、生態窗口作用、較大用地儲備等優勢,自然而然肩負起了探索公園城市理念在新城片區、社區層級創新表達的使命。
圖1.左(門戶區位)中(生態窗口)右(現狀建設與用地儲備)
萬安南片區位于天府新中心,鄰近天府中央商務區,是以“總部經濟”為主導的新區總部功能區的重要支撐極。因此,我們在天府中心的發展構想下,描繪萬安未來。
參照上海前灘、杭州前灣等沿江向發展的經驗,在公園城市理念下,轉變沿路向沿綠的城市發展邏輯,構建以鹿溪河生態區為依托的城市中心區——天府綠灣。在此區域發展目標下,我們賦予了萬安“天府前灣——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公園城市示范片區”的總體形象定位,形成“天府森林新綠窗”、“政法服務新高地”、“公園生活新社區”三個子功能定位,圍繞“新形象、新產業、新生活”,提升萬安能級,塑造特色萬安。
圖2.區域構想下打造“天府前灣——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公園城市示范片區”
萬安南片區規劃特色與創新的本源是相比傳統片區規劃的三個認識轉變:一是發展邏輯從產城人向人城產轉變,以人本需求為根本出發點,營造適宜居住、工作的綠色環境、提供品質便捷的共享服務,吸引人才和產業入駐,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二是空間邏輯從城市中建公園向公園中建城市轉變,綠色環境不再只是城市的一部分,而是按照“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思路,遵循自然規律,塑造有機共生的城園一體新空間;三是設計邏輯從空間建造向場景營造轉變,從物理空間的設計到以人為主體的空間、功能、文化等多要素的融合,創造具有生命力、場所感的公園場景。表現在設計特色與創新上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城園一體的立體新空間。首先,參照新加坡“新鎮-社區-鄰里”的新市鎮空間層級,對于12.2平方公里的萬安南片區,按照形成一個完整的產城融合開發單元——公園片區、完整的社區生活單元——公園社區、多樣的鄰里生活發生地-公園鄰里/公園街道的三級結構進行片區空間結構搭建。其次,汲取以往城市空間“粘連發展”、“攤大餅式發展”的教訓,以“50-100米”的生態廊道作為社區單元之間的有機邊界,聯系6個約2平方公里的公園社區單元,并以20-30米的公園社區綠帶向社區內部滲透,實現城市空間與生態綠色的相互融合,構建城園一體的有機空間結構。
圖3.公園城市片區有機共生的空間結構
按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追求,我們賦予了城園一體空間下,綠色開放空間更豐富的內涵。我們將綠色開放空間分為了“深綠”、“淺綠”與“淺黃”?!吧罹G”是站在生物視角、寬度50-100米、與周邊生態空間聯系的自然生境,實現了我們從社區內部出發,“500米進林親水”的愿景;“淺綠”是人活動的、寬度20-30米、融入社區、鄰里空間的社區公園,在不增加綠地總量的基礎上,優化綠地布局方式,實現每個街區都鄰綠、讓市民出門就能入公園;“淺黃”是按照居住用地半開放、公共設施全開放、商業用地大開放的原則形成的地塊開放空間,進一步拓展居民公共活動空間,營造“無處不公園”的詩意環境。
圖4. 無處不在的綠色開放空間
圖5.林水相間的自然生境
在立體空間形態上,我們也思考進一步彰顯公園城市的親近自然、詩意棲居的城市美學特征,塑造“望山親水、親綠享綠”的城市空間形態。一方面是依托與周邊山水空間聯系的生態骨架,形成片區向綠發展的城市綠色公共空間,實現城市內部望山見水的美好愿景;另一方面,在綠色公共空間兩側,以“架空引綠、梯級跌落、立體綠化”等措施,塑造更親綠享綠的城市景觀界面,打造立體的公園城市綠色空間形象。
圖6.望山見水、親綠享綠的立體空間形態
二是共享美好的公園新場景。為讓市民在生態中享受生活,在公園中享有服務,我們思考功能布局從沿路向沿綠轉變,推動生態價值轉化。
首先,把握當下城市居民渴望親自然休閑、文化體驗消費的需求,依附“深綠”空間,在降低對生物干擾的前提下,以“公園+”的理念,結合周邊功能、因地制宜的營造多元的親自然文娛消費場景,打造新區未來獨具特色的生活消費中心。
圖7.依附“深綠”空間,營造多元親自然文娛消費場景
圖8.在水生境旁布局都市農田、都市林盤等親自然活動與文娛消費空間
其次,在社區內部,將“綠色空間與社區服務”相融合。第一個層次是以“家”為半徑的步行5分鐘范圍內結合社區街角公園或社區帶狀公園布局公交首末站/臨停站、幼兒園、菜市場、居民建設設施等基本公服,形成便利的鄰里交往和服務場景;第二個層次是以“家”為半徑的步行15分鐘范圍內結合社區中心公園布局軌道站點/公交首末站、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大型超市、綜合健身館等中小型服務設施,形成活力多元的社區中心生活服務場景;第三個層次是依托網狀的社區綠帶,布局學校、醫院、商業等,形成出門可達、品質舒適的公園街道生服務活場景。
圖9.將“綠色空間與社區服務”相融合,構建多元美好的社區生活場景
三是健康便捷的綠色新出行。為實現城市的綠色低碳發展,讓市民安全便捷出行,暢享公園生活,我們引導“軌道+公交+綠道”的出行方式,通過綠道串聯起豐富的生活場景。
首先,在公共交通布局上,實現片區中心/社區中心“軌道+公交+綠道”的無縫接駁,保障區域到發的快速通達。同時,通過200米的公交覆蓋,保障居民公交出行的便捷。
圖10. “軌道+公交+綠道”的綠色出行方式
其次,在公園綠道布局上,通過鄰“深綠”布局的生態游憩綠道、沿交通干道布局的交通通勤綠道、沿社區綠色開放空間布局的社區生活綠道,滿足居民多元綠色出行需求。由于城園一體的空間下,每個街區都鄰綠,布局在綠色開放空間下的公園綠道也創造出了居民出門入綠道的高品質體驗。綠道所串聯起來的各級中心和多元生活服務場景,讓市民能真正享受到便捷美好的公園生活。
圖11. 出門入綠道,讓市民暢享公園生活
萬安南片區城市設計在以上三個方面的探索,實際上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人們對美好生活體驗”的客觀需求。尊重自然、以人為本,讓規劃更有溫度,也是我們不忘的規劃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