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總體規劃》
發布時間:2020-07-09
來源: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7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做出了跨越龍泉山建設東部新城的戰略決策,成都市城市空間格局由原來的“兩山夾一城”轉變為“一山連兩翼”,由于城市空間格局的轉變,龍泉山由原來的東部生態屏障提升為了成都市雙城之間的綠心。受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委托,我院開展了《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編制工作,謀劃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生態保護和價值轉化的發展模式,規劃成果在成都市十三屆二次全會上獲得了與會專家和領導的一致好評,正式成果于2018年通過成都市城鄉規劃委員會主任會議審查。
規劃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是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的核心抓手,實現生態價值轉化的示范,同時也是支撐成都東進,實現城市永續發展的核心紐帶。
規劃主要內容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總面積1275平方公里,南北向綿延90公里,東西向跨度10-12公里,包含5個區市縣,29個鄉鎮,293個行政村,54萬人,是全球最大的位于超大城市內部的森林公園。
圖1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區位及范圍示意圖
龍泉山地形地貌以低山深丘為主,半山及山前坡度平緩,可達性良好;現狀森林覆蓋率54%,林相單一,有底無景;總體缺水且降雨分布不均;人文資源豐富且相對集中分布在古驛道、沱江峽谷區域;交通以過境為主,內部道路貫通性較差,且內外交通轉換力不足。
圖2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現狀資源
規劃按照“景區化、景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理念,以“分區管控、增綠增景、減人減房、筑基提質”為策略,將龍泉山建成涵蓋六大功能的“世界級品質的城市綠心”、“國際化的城市會客廳”和“市民游客喜愛的生態樂園”。
圖3 規劃理念、策略及功能定位
1 分區管控
規劃綜合考慮土地利用類型、高程、坡度坡向、植被類型等因素,科學評估龍泉山生態敏感性,劃定生態核心保護區、生態緩沖區和生態游憩區,并從產業類型、建設強度、建筑高度等方面提出管控要求。
圖4 分區管控示意圖
基于生態分區特征及現狀植被狀況,規劃制定了差異化的生態修復措施。生態核心保護區以原生生態系統建設為主,通過系統自身修復及人工植苗、種撒播進行植被修復;生態緩沖區以都市休閑農業培育為主,主要采用農林產業化的方式進行植被恢復;生態游憩區以景觀建設和游憩活動為主,通過打造主題公園營造富有特色的生態景觀。
圖5 分區生態修復策略
順應差異化地形地貌,綜合植被生境及觀覽效果,考慮植被季相變化,規劃提出從北到南、分段分層展現“深丘峽谷”、“花海林麓”、“湖光山色”的特色森林景觀。從山脊到山腳,依次展現“山脊常綠森林景觀”、“半山彩田大地景觀”、“山前濱水小鎮景觀”,彰顯“遠觀有勢、近覽有質”的森林公園景觀氣質。
圖6 分段分層景觀打造及展示
分區布局與生態管控要求相匹配的林業經濟、生態農業、健康休閑和文化旅游產業。其中生態核心保護區以森林復綠增景與生態修復為基礎,創新發展地域景觀苗木產業;生態緩沖區以現狀農業為基礎,構建“1+1+N”的生態農業體系;生態游憩區按照游憩單元的模式,以特色小鎮和特色村落為載體,對接周邊功能板塊和產業特色,發展健康休閑、文化旅游和文化創意等新經濟產業。
依托產業分區,分級引導山區居民下山進城進鎮,盤活山區土地資源,發展生態產業,最終實現“人房下山,生態上山”的目標。
圖7 山前游憩單元建設模式
對外構建高效、低干擾的過境通勤交通系統,聯系中心城區和東部新城,森林公園內部采用電動車等低碳、輕介入的游覽方式,在確?!翱蛇M入、可參與”的前提下,提升游覽體驗。
圖8 交通體系規劃圖
構建“一軸兩環、三廊七徑、百驛多點”的三級森林綠道體系,營造沉浸體驗、場景鮮明的特色步道系統。
圖9 森林綠道規劃圖
特色創新
規劃以龍泉山森林公園全域生態保護修復為基礎,以山為脈,以廊為帶,將自然生機與活力匯入城市綠網;規劃通過深入研究生態價值轉化路徑,盤活土地資源,拓寬生態價值轉化的應用場景,提出生態文明思想下超大城市森林公園發展新模式。
當前,受到城市無序擴張的影響,龍泉山低海拔植被群落正逐漸消失。本次規劃聯合生物學和生態學團隊,以擬自然方式和生態景觀學手法,形成了龍泉山森林公園生境修復的工作方法,并對與之相似的大尺度地域生境修復提供有效借鑒。首先,通過篩選成都周邊有確切基因型來源的植物作為親本,建立具有生態價值和鄉土景觀的物種種子園和基因庫。
通過對比苗木移栽生長速率并結合龍泉山植被及地形現狀,在最佳的喬木移栽階段進行規?;N植。最后,結合現有及規劃農業將樹苗逐步種植到適宜地區,建立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林地群落。
規劃銜接上層次國土空間規劃,劃定生態核心保護區、生態緩沖區和生態游憩區,分級分類統籌管控范圍內的飲用水源保護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生態資源;通過劃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建立環境準入負面清單,實現森林公園產業準入的精細化管控?!叭齾^+三線+一單”,共同構成了城市森林公園特色管控體系,并對后續規劃實施運營具有直接指導作用。
實施效果
將規劃的核心管控要素納入《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保護條例》,為森林公園的保護、建設與管理提供堅實的法律支撐;有效指導編制了一系列下層次規劃,包括5個專項規劃、6個分區實施規劃和6個建設設計導則,形成了逐級傳導的規劃體系,進一步夯實了龍泉山森林公園的規劃基礎。
通過陡坡耕地造林、生態產業增綠等行動,近兩年實現增綠增景約10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15年的54%提升至2018年底的58%。
全長245公里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旅游環線已開工建設56公里,已建成森林綠道216公里,水利設施69個;已打造完成丹景臺景區核心區、聚峰谷、獅子堡、馬鞍山觀景臺等一批供市民游客休閑游憩打卡的特色景源景點。
森林綠道
森林綠道
丹景臺景區核心區
丹景臺景區核心區
獅子寶觀景平臺
聚峰谷橄欖小鎮
馬鞍山觀景平臺
66號房車營地
奇跡高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