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公園總體規劃》
發布時間:2020-07-09
來源: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錦江浸潤成都,幾千年來這座城市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因水而榮,與城市的關系經歷了“1.0時代”和“2.0時代”,目前正在邁入“3.0時代”。為進一步推進建設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范區、打造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再次聚焦錦江,進入“錦江3.0”時代,全力建設錦江公園,打造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
2019年初,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市公安交管局、市水務局、市公園城市局、市文廣旅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商務局、市委社治委和市委宣傳部等九部門配合,由我院在充分考察和借鑒倫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納河等國外濱水區公園先進建設經驗,經多次征求部門及公眾意見,完成《錦江公園總體規劃》編制??傮w規劃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水為脈,系統構建大尺度公共空間帶動舊城更新方法,是公園城市理念在城市老城區層面的具體落實,更是舊城濱水區建設的一場變革??傮w規劃在編制過程中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得到了范書記的批示表揚,總體規劃編制完成后進行了全市多層次、廣范圍的大規模培訓,初步達成錦江公園建設系列工作的共識。目前,錦江公園已初見成效,建成大川巷、香香巷、夜游錦江等新一批網紅打卡地,有效的提升了老城區活力以及影響力。
成都城水格局演進
規劃主要內容
規劃依托貫穿老城區的48公里錦江沿岸,以水為脈,對濱水區進行系統更新推動舊城更新升級。全面對標國內外濱水區復興經驗,以“大民生、大景區、大IP、大形象”為總體目標,制定“提水質、增空間、強慢行、優業態、塑形態、治社區”的規劃策略,構建“一帶一核十二景區二十三公園”的文商旅體融合發展走廊,打造蜀風雅韻的“繽紛水幕”,實現舊城復興。
錦江公園總體格局
1 提水質,持續強化水生態治理
按照一年治污、兩年筑景、三年成勢的總體要求,以問題為導向,全面摸排排污口及問題排水管網,清理整治“散亂污”工業企業,推進老舊院落雨污分流改造,開展河道清淤及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實現河道的控源、截污、清淤、補水和管護全面到位,同時結合現狀岸線特征,按河道防洪標準完成錦江生態堤岸的新建和改造。
2 增空間,打造無界濱水大公園
通過兩種方式增加近20%的濱水公共空間。一是結合老城區的非核心功能疏解及地塊更新,挖掘潛在空間資源;二是全域慢行化改造濱水車行道,在保留近期機動車通行能力的前提下,釋放濱水慢行空間。同時強化空間融合,打破濱水空間和街區之間的空間分隔,通過綠道、林蔭道、特色街道等慢行系統向腹地延伸,有機串聯各類開敞空間,形成層次多樣、類型豐富的開敞空間網絡體系。
錦江公園公共空間布局圖
3 強慢行,實現人本理念的車退人進
大部分區域臨江1公里范圍內分布有平行于河道的機動車道,且臨江500米范圍內有25處軌道站點,具備機動車外移的條件。利用宏觀交通模型精準制定濱江路交通重組方案,從對民生、環境、高大行道樹的影響及工程造價等方面進行對比,確定了以提升常規公交資源、優化交通組織、加快地鐵建設為主的車退人進方案。規劃新增23座慢行橋,滿足生活服務、通勤通學、接駁換乘等多元慢行過河需求,營造以人為本的高品質慢行優先環境。
錦江公園“車退人進”交通組織
4 優業態,提升老城活力
以沿江各類文化資源為主線形成7大主題特色段、21個功能分區和17個特色文商街區,創造更多活動空間,構建多業融合發展的消費體驗新場景。策劃9大文旅主題游線,將文化融入功能,以場景化的營造方式促進文化的活化利用,提升市民和游客的文化感知度。挖掘夜間消費新動能,加強夜間經濟環境營造,培育夜消費商圈,推出“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節、夜宿”等夜間經濟品牌,打造成都夜消費地標。
主題游線與文化消費場景
5 塑形態,突顯景觀特征
結合業態升級、院落治理,分段分級整治濱水風貌。精品化設計橋梁,通過景觀照明提升,沿江打造一批標志性節點,突出文化特色、水體形象。
錦江公園形態引導示意
6 治社區,激發城市更新內生動力
以濱水空間帶動兩側社區的微更新微治理。對社區內品質不高、利用不足的老舊建筑進行精細的改造提升,植入新興業態,活化利用社區存量空間。以公共空間作為社區治理的載體,形成社區服務和產業發展的生態場景,以“天府之家”為核心,推動社區公共服務品牌化與品質化。
錦江公園周邊社區微更新示意
特色創新
1 以水為脈,系統構建大尺度公共空間帶動舊城更新方法
通過六大舉措,在改善水質的前提下,系統整合和縫補沿線資源,營造大尺度無界慢行空間,植入新消費場景,塑造公園城市理念下“水景再現”“水脈再續”“水岸再興”的舊城活力濱水區,最終實現錦江在自然、人文和功能層面的全面復興。同時結合成都特征,將錦江公園沿線更新和環城生態區的建設整體聯動,以新區帶老城,以老城促新區,實現整體平衡。通過制定開發強度轉移,破解老城區經濟困境;通過制定住房優惠政策,均衡人口密度,優化人口結構;通過創新產業政策,疏解非核心功能,引進“文化+”新經濟模式。
錦江公園與環城生態區形成的“一江一區”格局
2 創新協作式工作模式,發揮規劃的引領和平臺價值
以錦江公園總體規劃為平臺,統籌策劃、規劃、設計與實施,及時回饋市民對開敞空間的迫切需求。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制定九大行動計劃,明確實施主體和績效目標,有效推動規劃的高效實施。
3 建立宏觀交通模型,精準論證車退人進的可行性
深度研究車退人進重點區域,針對濱江路車行交通壓力,建構宏觀交通模型,識別出行特征,科學定量研究車道下穿方案帶來的投資大,工期長和短期效能的潛在問題,確定以公交替代和區間循環的交通組織方式替代工程性下穿方案,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宏觀交通模型論證車退人進
4 植入文化消費場景,探索文化價值轉化的舊城復興路徑
識別文化資源聚類特征,以文化設施為載體,規劃12大景區,通過保留、置換、升級、拆除四種模式,植入消費場景,實現老城區文化價值轉化。
以有機更新推動舊城文化復興
實施效果
目前規劃實施正有序推進。完成排水口污水治理484個、老舊院落雨污分流400個,整治污染點源780處,環保清淤98萬立方米。國控黃龍溪斷面總體水質由劣五類提升至IV類。猛追灣下灣區等部分濱水區域已實現完全慢行化。大川巷、香香巷、夜游錦江等新興消費業態的植入讓老城煥發出新的活力。錦江公園綠道已開工建設100多公里。已提升改造完成江灘公園、府河攝影公園等一批網紅公園。
猛追灣下灣區(天府熊貓塔——東門大橋段)慢性化濱河主題商業街
大川巷與香香巷特色街巷
一脈清江,打包成都精華,錦江公園以提升濱水空間品質為切入點,推動錦江實現第三次轉型,將為市民、游客展開一幅更加秀美的蜀都濱江畫卷!